从“东方红一号”上天到“神舟五号”飞上太空,再到“嫦娥”探测器登上月球,“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事业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脚印。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科普一下,大家所不知道的9个航天“冷知识”。 NO.1 第一次登陆月球的航天器是“撞”上去的 第一次登陆月球的航天器是“撞”上去的,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直接命中月球,成为第一个硬着陆月球的探测器,是以比子弹快三倍的速度一头撞在月球上,根本就没想过生还。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将人造物体降落在月球上。它在撞到月面之前,还向地球发回了有关月球磁场和辐射带的重要数据。 NO.2 想长个的朋友可以上天 在太空会长高吗? 答案是会变高的!是不是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长得更高?那么一年的太空生活可能会有所帮助。国际空间站的人在一年后身高平均增长3%,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上一段时间,身高都会变长。 不过那是因为人体在失重情况下,脊椎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而变长,使得人变高了(长高1-2英寸)。同时,当所有肌肉放松的时候,大腿会轻轻向上抬起,胳膊向前方舒展开,身体略微弓着,仿佛是在水中一般。此外,还可以顺便做个“拉皮手术”,享受反重力抗衰老过程。 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他在国际空间站生活340天后回到地面,在太空的这段时间里他的身高长高了5厘米。但回地球不久,他的身高就缩回到以前,重力也再次获胜了。 NO.3 航天器的水要循环利用 众所周知,在太空中,因为水的重量较大,不便携带和运输,所以航天器的水要循环利用,包括航天员的汗液和尿液。 事实上,人类的尿液有95%以上都是水,其他的除了尿素和尿酸以外,还有无机盐等物质。尿液其实一开始是很干净的,只是因为在被排泄出来以后,由于周围环境的细菌等从而发生反应,导致后来变脏了。所以,航天员通过特殊的装置来把尿液和汗液变成水来饮用或者是日常使用。 根据研究发现,平均下来每一位航天员在1年的任务中就需要饮用730升由自己体内尿液、汗液所产生出来的水。 不过,粪便就不能进行二次利用了,因为粪便的形状不稳定,还有大量的细菌微生物等,同时也有很大的臭气,如果不对它进行处理,任由它放在太空舱里,那么便便中的细菌就会繁殖壮大,对航天员们生存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解决航天员们的生理问题,航天大国都纷纷研究出了太空马桶。除了少数的一部分会被带回地面,由相关科学家们进行研究,其他的便便都会被放入专门收集垃圾的密闭容器,在运送货物的飞船返回地球时在大气层中烧掉。 也因此,有时候当我们仰望天空,看见一抹闪耀的流星,可能那并不是坠落的太空物质,而是航天员们的便便。 NO.4 汪星人比人类更早上太空 人类对太空探索可追述到先古时期,照理说第一个与太空亲密接触的当时人类才对,但事实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生物却是一只名叫“莱卡”的莫斯科汪星人,之后才有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太空飞行的壮举,也就是说汪星人其实比人类更早进入太空,拥抱星辰大海。 由于之前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还很浅显,但科技需要突破,1957年11月3日,前苏联科学家在迫不得已下,将一只名为莱卡的莫斯卡流浪狗放入人造卫星当中,并送入地球运行轨道,飞向未知的宇宙,对莱卡来讲,这是一场注定有去无回的神圣旅程。 科学家将莱卡固定在太空舱中,并为它装上心脏以及呼吸检测器,以确保能实时检测到莱卡的生理数据。即使科学家们再三祈祷,但不幸还是降临了,在卫星发射5-7小时后,科学家们就再也未能接收到莱卡的数据,这个可怜的小家伙或许因为恐慌和太空压力,在太空中永眠,一年后地面人员监测到莱卡所乘坐的卫星在太空解体。莱卡最终只在太空中活了7个小时,这就非常令人悲伤,但它的短暂牺牲也为人类航天梦想开创新的篇章,让很多人记住这个航天“小英雄”。 NO.5 地球最惨宇航员 1988年11月26日,克里卡列夫与搭档沃尔科夫搭乘苏联联盟号飞船,进入和平号空间站,为空间站安装新的模块。 他们二人配合得很默契,任务也完成得非常出色。于是1991年5月,苏联宇航局决定再次派他们执行下一个为期5个月的航天任务。 随着10月份归期临近,他们开始频繁地联系地面,得到的结论是耐心等待。 到了12月,苏联被划分为大大小小的15个国家,莫斯科升起俄罗斯国旗,苏联彻底从世界地图上消失。此后两人多次联系地面,却被告知俄罗斯目前经济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钱接他们回来,叫他们再等一等。 1992年3月17日,苏联宇航员克里卡列夫结束了311天的太空漂泊,成功返回地球。但是当他走出返回舱时,不仅发现自己的国家没有了,还在俄罗斯的一张通缉令榜单里面。 NO.6 南太平洋有块“航天器墓地” 南太平洋有块“航天器墓地”,也就是尼莫点。 尼莫点的位置为西经123度23.6分,南纬48度52.6分。这点是地球表面距离陆地最偏远的地点,最近的陆块与当地相隔2688公里之遥,并孤离于陆域、船舶航线及洋流之外。至于离此处最近的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那是距地球表面400千米高空中的空间站。 也正因为尼莫点的与世隔绝,许多国家把航天器的残骸坠落于此处附近,以避免不必要的环境污染与事故。这里安息着近300个航天器的“遗体”,其中还包括礼炮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也长眠于此,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器墓地”。 NO.7 尿不湿是华人唐鑫源为航天员发明的 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有尿不湿的概念了,但由于当时的人类在选材上,只能是树叶或者兽皮。随着社会的进步,纺织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用丝绸、毛皮、棉布、麻布等物质做尿裤。 1961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100项发明,其中就有尿不湿。这项发明解放了爸爸妈妈的双手,呵护着宝宝的健康,也帮助许许多多无法正常泌尿的人解决了排泄问题。 那现代尿不湿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实,尿不湿不是专门为宝宝们发明的,而是华人唐鑫源为航天员发明的。 宇航服穿脱困难加上在太空中失重的缘故,宇航员的排泄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最后,华人科学家唐鑫源看不下去了,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对太空服的改造,在宇航服里加入高分子吸收体,发明了一种能吸水1400毫升的纸尿片,解决了航天员排尿的这个难言之隐。 NO.8 国际空间站是最贵的人类项目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史上造价最高的工程项目,处于远离地球300公里的太空——国际空间站由15个国家共同投资、5个空间机构组成,使用面积仅6居室大小,花费超1600亿美元。这个每92分钟环绕地球一圈的超级项目,是人类成为跨星际物种的起点。 2000年11月2日首批航天员搭乘“联盟号”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从那时起,先后有241位访客曾经进入空间站,大部分是宇航员和科学家,还有几位有钱的太空游客,一晚25万人民币。 不过,长期巨额的资金投入,设备材料的不断老化,让国际空间站看起来越来越接近了它的终点。2020年空间站曾发生漏气事故,虽然在二十天后问题解决了,人们开始担忧类似的问题还会不会发生。俄罗斯航天局曾计划在2020年关闭空间站,后来又推迟到了2024年。 NO.9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创始人之一是钱学森 看过电影《火星救援》的朋友,一定还记得电影中曾提到的一个著名实验室——NASA旗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导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箭探索在内的诸多项目。但大家可能没想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钱学森是这个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 1939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五人组”,做实验把宿舍墙炸出一个洞,学校就给他们找了块河谷作基地,也就是今天的NASA“喷漆推进实验室”,而这五人组里有一个名字叫钱学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