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者联盟 门户 新闻资讯 航空小常识 查看内容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

2024-11-13 13:12| 发布者: maxwe 1672 1

摘要: 文/Lam20世纪50年代, 航天技术的出现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65年过去,几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

文/Lam

20世纪50年代, 航天技术的出现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65年过去,几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实现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纪念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1986年开始,国家邮政局就通过邮票这种文化载体和“国家名片”,记录了我国航天发展路上的一些重要时刻,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邮票来回顾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吧。

文章回顾:航空篇从邮票看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86年·特种邮票《航天》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898

1986.2.1,影写版,P11.5,31*52mm [D]刘硕仁 [Pr]北京邮票厂

乐声环宇——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将《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到了世界各地,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誉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531

人造卫星,是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主要作用是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各个领域。

天外归来——回收卫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1月29日,完成预定任务后,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成为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7901

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返回式卫星指在轨道上完成任务后,有部分结构会返回地面的人造卫星。作为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先导,它用途广泛,包括作为观测地球的空间平台和微重力试验平台等等,各个航天大国都曾利用返回式卫星作军事侦察及国土普查用途。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8349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返回地面

雷霆海天——潜射火箭

1982年10月12日,中国首次以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人民解放军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作战能力。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9410

腾飞万里——飞向静止轨道

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同步通信卫星,是用于国内远距离电视传输的主要卫星。它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始了用中国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实现了覆盖全国的信号传输,改变了边远地区通信落后的状况。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856

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5686

“东方红二号”

1986年2月1日,“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天地同音——地面接收站

1975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卫星通信地面接收站在南京建成。当晚10时,地面接收站收到国际卫星转发的彩色电视信号,设备整体性能良好。从此,南京地区成为中国通信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研制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183

玉宇明灯——同步通信卫星

这枚邮票图案上的红线表示圆形初始轨道,黄线表示转移轨道,蓝线表示静止卫星轨道,知识性地告诉人们通信卫星进入静止轨道的过程。

画面左侧黄线和蓝线的交接处,是从转移轨道上的远地点转入地球同步轨道的“转轨点”;画面近处是经过姿态调整后的通信卫星,“悬挂”在赤道上空,成为一颗“静止卫星”。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7395

1989年·特种邮票《国防建设——火箭腾飞》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3847

1989.11.15,胶版,P11,40*27mm [D]杨奕 [Pr]北京邮票厂

四枚邮票反映了火箭发射的基本程序:开进、监测、发射、飞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由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由末级一次启动到多次启动、从串联到并联、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载物到载人的技术跨越,逐步发展成为由多种型号组成的大家族,具备进入低、中、高等多种轨道的能力,入轨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267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陈肖/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为中国航天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推动了中国卫星及其应用以及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力支撑了以“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中国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991年·特种邮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四)》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8842

1991.9.20,胶印版,P11,40*27mm [Ph]王钟虎、张建新、陈旭、张桐生 [D]陈晓聪 [Pr]北京邮票厂

1991年9月20日发行的特种邮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四)》,1套4枚,其中第四枚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邮票画面再现了1990年7月14日,中国新研制的“长征二号E”捆绑式火箭点火升空瞬间的景象。


1999年·纪念邮票《世纪交替 千年更始—20世纪回顾》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1472

1999.12.31,胶印版,P12,40*30mm [D]黄里、郭承辉 [Pr]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此邮票图案为“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2000年·纪念邮票《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675

左:火箭腾飞;右:飞船遨游 2000.11.20,影写版,P11.5 [D]王虎鸣、任国恩 [Ph]张桐胜 [Pr]北京邮票厂

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新时代。1992年1月,中国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太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号F(CZ-2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在轨运行,试验飞船在完成空间飞行试验,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次日3时41分在内蒙古安然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首飞成功

2000年11月20日,为了纪念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号成功发射一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纪念邮票。左边为“火箭腾飞”,画面描绘了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搭载“神舟”号试验飞船点火升空的精彩瞬间;右边为“飞船遨游”,画面描绘了“神舟”号试验飞船在太空中遨游的身姿,背景为浩瀚的宇宙,上方为名称,其中“神舟”为江泽民手迹。

2003年·特种邮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320

2003.10.16,影写版,P13,40*30mm [D]王虎鸣 刘向平 [Pr]北京邮票厂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

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初步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战略三步走的第一个目标,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8042

“神舟五号”任务航天员杨利伟进入飞船前向人们挥手致意


2006年·纪念邮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2957

2006.6.8,胶版,P12,50*30mm [D]王虎鸣 [Pr]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左:地球空间探测双星;右:神州六号载人飞船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首个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并以中方为主的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也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第一个科学探测卫星项目。它包括两颗卫星:探测一号卫星(赤道星)和探测二号卫星(极轨星),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触发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为空间活动以及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科学数据和相应对策。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1858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2003年12月30日,“长征”二号丙/SM型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送上了太空。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高轨道卫星,标志着中国高水平的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2004年7月25日,“探测二号”卫星顺利发射,与已在轨运行的“探测一号”卫星构成了具有创新特色的星座式独立探测体系。同时,根据我国与欧洲空间局的合作计划,中国的“双星”与欧空局“星簇计划2”中已发射的4颗卫星,组成密切配合的联合探测网,在从太阳到地球的空间中,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体系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9867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115 小时 32 分钟,成功绕地球 77 圈后安全返回,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为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了载人航天核心技术,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760

神舟六号航天员出返回舱


2007年·特种邮票《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7052

2007.11.26,胶印版,P13,36*36mm [D]王虎鸣 [Pr]北京邮票厂

“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使命,撞击月球表面预定地点。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3624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7922

"嫦娥一号"卫星完成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

2008 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迈出了重大一步,载人航天技术接连突破。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于27日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为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3643

2011年9月29日,我国“天宫一号”空间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2011年11月3日,经过捕获、缓冲、拉近、锁紧四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1861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


2012年·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航天》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8

2012.6.25,胶印版,P12,30*30mm [D]呼振源、李群、马立航 [Pr]北京邮票厂

2012年6月,“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先后通过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次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以及中国首飞女航天员刘洋入驻“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8157

为纪念“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现手动对接,中国邮政于2012年6月25日发行《航天》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

2013年·特种邮票《中国梦——国家富强》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090

2013.9.29,影写版,P13 [D]何洁、周岳 [Pr]北京邮票厂

左: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2013 年 6 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后进入“天宫一号”。

几年间,“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了六次交会对接,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528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152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北斗系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时空信息保障,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大科技成就之一,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全球公共服务产品。


2014年·特种邮票《中国首次落月成功纪念》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5902

左:嫦娥三号着陆器;右:玉兔号月球车 2014.1.1,影写版,P13,50*30mm [D]史渊 [Pr]北京邮票厂

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加强型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成像,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是中国航天领域技术最复杂、实施难度最大的空间活动之一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9485

从玉兔号在月面留下的第一行中国脚印,到在月球上展现五星红旗,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胜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7545

五星红旗首次亮相月球


2014年·纪念邮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9668

2014.11.11,胶印版,P13,50*30mm [D]王虎鸣 [P]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2014年11月11日—16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举行。其中,“航天领域”邮票图案涵盖了“空间站”、“神舟飞船”以及“长征系列火箭”(长征2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等内容。


2015年·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中国探月》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7886

2015.8.20,胶印版,P13.5,36*36mm [D]朱晔、梅雪姣 [Di]杨志英 [Pr]北京邮票厂

邮票图案中出现的是”嫦娥三号“月球车。


2017年·纪念邮票《科技创新》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8468

2017.9.17,胶印版,P13,40*30mm [D]杜钰凯 [Pr]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左: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299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8月16日,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2160


2019年·纪念邮票《科技创新(二)》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2044

2019.11.1,胶印版,P13,40*30mm [D]杜钰凯 [Di]温文雅 [Pr]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此邮票图案包含探月工程“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和“鹊桥”中继星

2018年5月2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由于月球整体的阻挡,月球背面成为与地面通信和测控的禁区,通过“鹊桥”中继星与地面通讯——将第一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进行地月中继通信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9291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升空,完成了多个“中国首创,世界首次”,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中国探月的第一行足迹。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9811

“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


2020年·纪念邮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五十周年》

致敬!那些值得铭记的航天时刻-6932

2020.4.24,胶印版,P13,44*33mm [D]于雪 [Di]干止戈 [Pr]北京邮票厂

为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五十周年,此邮票图案以“东方红一号”卫星和数字“50”为主体,配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蓝色地球的形象,表现主题明确突出。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中国航天事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6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日期即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2020

嫦娥五号发射成功 创造五项“中国首次”

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收官之星发射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


2021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器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

2021年,载人航天空间站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计划完成天和一号核心舱等五次发射任务;5月中旬,天问一号计划着陆火星巡视探测。

2022年,我国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一路走来,“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文探火”......中国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如今已进入航天大国行列。


明天4月29号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就要出征!

航知记者已在现场等候

让我们共同期待!


参考:

《中国邮票目录》http://chinesestamps.info/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你可能感兴趣的
    现在这盛世他们来看了吗
    2024-11-13 13: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