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科技创新的发展非常快速,各方面日新月异。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能完美融合实体与数字经济,并引发各行各业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低空飞行并不是中国先提出来的,实际上是欧美国家走在前面。但把低空作为经济来提的,可能只有中国。”在18日举行的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分论坛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低空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李世鹏认为可以率先把积累的数据、经验总结成标准、规则,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分享,这可能是中国的机会。 分论坛会场 放眼过去,技术大部分为自动化和智能化,人不能完全逃离这个环路,所以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都是人为主在管理,机器做辅助。然而现在在低空领域,更多的是以智能为主,人是保底。 李世鹏认为,在大规模系统里,机器首先要帮人看哪里出问题,然后把问题用人可以懂的语言呈现给人,人再发出高级别的指令,让可以执行的指令发送到每个管理环节中。“这是新的低空经济,或者说是低空飞行的特色,就是通过SILAS系统(智能融合、低空系统),打造低空管理和服务系统。” 现场展示 低空经济是具有开创性的新赛道和新业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前进的道路上,同时伴随着机遇与挑战。“不只是飞行器的问题,低空经济事实上就是交叉融合的学科领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倪明选表示,无论是做能源、微电子、人工智能、大数据、调度、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科技政策等领域的专家,都有机会融合起来,为整个低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圆桌会议 “各地政府、机构、企业都可以挖掘自己独特的优势,赶得早、落得实、干得好,比如大学可以依靠研发实力的优势,在场景中推动技术的进步,用技术的进步带动产品产业的发展。”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坚信,发展低空经济是能够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业,他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和各界人士,投身低空经济建设的大潮,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空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