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当下的资本宠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飞行汽车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概念,正逐渐成为现实,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近年来,多家企业纷纷布局飞行汽车领域,其中小鹏汇天的分体式飞行汽车 “陆地航母” 备受瞩目。 2024 年 11 月,小鹏汇天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举办 “陆地航母” 飞行汽车批量预订签约仪式,一举斩获了 2008 台的订单,这是全球飞行汽车领域迄今为止的最大单笔订单。截至目前,“陆地航母” 超前预订的订单量已突破 3000 台大关,预计 2026 年量产交付。消息传出,小鹏汽车的股价也随之上涨。2025 年 1 月 8 日,小鹏汽车 - W(09868.HK)股价早盘高开,盘中一度涨超 5.1%;隔夜,在美股上市的小鹏汽车(XPEV.US)收盘涨幅达 9.45% 。 除了小鹏汇天,长安汽车宣布未来五年内计划投入超 500 亿元布局海陆空立体交通方案和人形机器人,在飞行汽车领域,将同步开展低空飞行器和飞行汽车两种形态的产品及其产业,2026 年前推出长安飞行汽车产品。吉利控股集团在低空经济领域同样动作频频,2017 年收购了美国 Terrafugia 飞行汽车公司的全部业务及资产,近期又计划通过注资约 6.88 亿元人民币收购德国飞行出租车初创公司 Volocopter 的 85% 股份,旗下品牌沃飞长空在低空智慧交通飞行器研发与商业化运营领域也表现活跃。奇瑞也展示了一款飞行汽车原型机,目前正在研发中,已成功试飞,试飞距离大约 80 公里。广汽集团研发的首款飞行汽车 GOVE 在去年 6 月实现了首飞,今年 3 月在广州 CBD 上空进行飞行验证。 众多企业的积极投入,使得飞行汽车概念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阵热潮。相关概念股股价大幅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也有不少人对飞行汽车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质疑这究竟是真正的技术创新,还是企业为了操纵股价而制造的噱头。 飞行汽车发展现状扫描在资本的推动下,飞行汽车领域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各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产品和技术。 小鹏汇天的 “陆地航母” 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款分体式飞行汽车创新性地将陆行体和飞行体相结合,解决了传统飞行汽车在移动、存储、补能和驾驶学习等方面的难题。陆行体采用三轴六轮设计,具备强大的承载能力和越野能力,还能像普通汽车一样停入标准停车位,使用普通驾照即可驾驶 ,极大地降低了使用门槛。飞行体则采用六旋翼双涵道的创新构型,机臂和桨叶均可折叠,机身主体结构和桨叶采用碳纤维材料,在保证高强度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它不仅拥有 270° 全景座舱,为用户提供开阔的飞行视野,还支持手动和自动两种驾驶模式。在自动驾驶模式下,“陆地航母” 可实现一键起飞、自动航线规划及自动飞行,还具备多维环境融合感知和降落视野辅助等功能,安全性和便捷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小鹏汇天,其他企业也在飞行汽车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广汽集团的飞行汽车 GOVE 已经完成了 300 余次飞行测试,正在研发的复合翼构型飞行汽车可满足大湾区 150 公里城际出行需求,计划 2025 年启动示范运行,2027 年在湾区实现立体出行场景。吉利旗下的沃飞长空与华龙航空签约,成为其核心 eVTOL 提供商,并签署了首批 100 架 AE200 采购协议,2023 年 12 月,其有人驾驶载人 AE200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四川汉源综合试飞验证基地首次试飞成功。奇瑞展出的首款陆空两栖飞行汽车模型,基于 S'2ma 火星架构,可乘坐 2 人,飞行高度 1000 米以下,速度超 120 千米 / 小时,续航 70 - 80 公里,支持无人陆空飞行,预计年底发布原型机。 从市场规模来看,飞行汽车行业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 年全球 eVTOL 市场规模达到 125.3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12.38%,预计 2024 年市场规模将增至 140.8 亿美元;2023 年中国 eVTOL 市场规模达到 9.8 亿元,同比增长 77.3%,主要集中在中南、华东、华北等地区,预计 2024 年中国 eVTOL 市场规模将增至 17.2 亿元 。摩根士丹利更是预测,到 2030 年,飞行汽车市场将达到 3200 亿美元,预计到 2040 年和 2050 年,城市空中交通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 1 万亿美元和 9 万亿美元。 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发展现状背后,飞行汽车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技术的突破,还涉及政策法规、市场接受度等多个层面。 被质疑的股价操纵疑云随着飞行汽车概念的火爆,相关概念股的股价也出现了大幅波动。以长源东谷为例,2024 年 1 月 15 日盘后,长源东谷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内某知名飞行汽车公司的定点开发通知书,选择公司为其某车型飞行电驱壳体的多个零部件供应商,项目预计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量产,预计对未来年度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消息一出,市场反应热烈,1 月 16 日,长源东谷股价直接涨停收盘,当日全天股份成交额暴增至 1794.63 万股、单日成交额超 3 亿元 。 然而,仅仅一天之后,1 月 16 日盘后,长源东谷发布补充公告称,公司于 1 月 6 日就收到了该定点开发通知书,但未在规定时间内披露,存在披露不及时的情况。同时,公司还指出相关产品的实际销售金额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这一补充公告犹如一盆冷水,1 月 17 日,长源东谷应声跌停,当日单日成交量 3483.64 万股,单日成交额 5.69 亿元,创公司上市以来的成交额记录 。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长源东谷的股价继续随着飞行汽车概念的热度而波动。3 月 11 日,长源东谷再次涨停,当日单日成交量 2101.72 万股,单日成交额 6.27 亿元,再创上市以来二级市场交易记录。3 月 12 日,该股票继续收涨 8.7%。但 3 月 13 日,A 股飞行汽车概念板块触底回升,板块内个股表现分化,长源东谷截至收盘仍跌 5.28% 。 长源东谷股价的大幅波动,引发了市场对其股价操纵的质疑。从其股价走势来看,在发布飞行汽车相关公告后,股价短期内出现大幅上涨,随后又因补充公告和市场因素而大幅下跌,这种剧烈的波动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否存在人为操纵的因素。此外,长源东谷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不及时、不准确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疑虑。上交所对长源东谷下发纪律处分决定书,对其及相关高管予以通报批评,指出其在飞行汽车相关概念处于市场高度关注的热点时期,信息披露存在不及时、不准确,可能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等问题 。 除了长源东谷,其他一些飞行汽车概念股也存在类似的股价波动情况。这些公司往往在宣布与飞行汽车相关的合作或项目进展后,股价迅速上涨,但随后又因各种原因出现回落。这种股价的大幅波动,与公司的实际业绩和发展前景并不匹配,让人不禁怀疑飞行汽车概念是否被用作操纵股价的工具。一些投资者认为,部分企业利用飞行汽车概念吸引市场关注,抬高股价,然后在股价高位时套现离场,损害了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而企业方面则坚称,布局飞行汽车领域是基于对未来交通发展趋势的判断,是为了实现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并非为了操纵股价。这一争议至今尚无定论,也给飞行汽车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尽管飞行汽车在资本市场上风光无限,各大企业也纷纷展示出了自己的技术成果,但从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应用的角度来看,飞行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现实的挑战,可谓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技术瓶颈待突破在动力能源方面,当前多数飞行汽车以电池为动力源,能量密度低导致续航短、充电时间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日常使用。以日本的 “SkyDrive” 飞行汽车为例,它只能飞行 5 - 10 分钟,基本不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目前,实现超过 400 乃至达到 600Wh/kg 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金属 - 空气电池等仍在研发阶段,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飞行控制方面,飞行汽车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安全。在空中飞行时,飞行汽车需要应对复杂的气流和风向等环境因素,这对其飞行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虽然目前的飞行汽车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但在面对极端天气和突发情况时,仍存在控制失效的风险。此外,要实现面向公众大规模应用的完全自动驾驶,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城市空中交通涉及复杂的城市地形地貌、建筑物、局部气象条件变化、电磁干扰环境等因素,对飞行汽车的避障决策、建立城市低空环境仿真模型等技术要求更高。 结构材料上,飞行汽车的结构设计需要兼顾轻量化和高强度。采用高强度、轻量化的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可以在保证结构强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飞行汽车的轻量化目标。但目前这些材料的成本较高,限制了飞行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同时,通过严格的结构测试和验证,确保飞行汽车能够经受住长期使用和各种复杂工况的考验,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适航认证的漫漫长路适航认证是飞行汽车安全合法投入使用的关键。然而,目前全球范围内,飞行汽车的适航认证标准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尚无统一规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较大。这使得企业在研发、生产和销售飞行汽车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例如,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负责对飞行汽车进行认证,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所有飞行汽车必须通过 EASA 的认证,才能在欧盟范围内合法飞行。而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飞行汽车的监管标准,但相关标准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由于飞行汽车是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其适航认证没有成熟的参考案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测试和验证,以满足认证要求,这无疑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三)空域管理的复杂棋局现有的空域管理体系主要是为传统飞机设计的,难以满足飞行汽车大规模应用的需求。飞行汽车的飞行需要占用一定的空域,与现有航空交通管理体系的协调和融合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空域管理严格,低空空域开放有限,飞行审批繁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飞行汽车的发展。要实现飞行汽车的商业化运营,需要制定合理的空域划分和飞行规则,建立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确保飞行汽车的飞行安全和有序。此外,飞行汽车在不同场景下需要遵循不同的交通法规,而当前相关法规不完善,行驶规则和责任划分模糊,这也给飞行汽车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在监管方面,如何对飞行汽车进行有效的监管,确保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现有的通信和监控设施可能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飞行汽车运营,需要进一步完善通信和监控基础设施,以满足飞行汽车实时通信和精确定位的需求。 与互联网泡沫的相似警示回顾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资本狂热时期。在 1995 - 1999 年期间,随着 Web 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互联网开始成为热门话题,投资者和媒体对互联网相关公司的前景充满了无限遐想,大量风险投资涌入,科技股和互联网公司的估值迅速膨胀 。许多互联网公司在尚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股价却被极度高估,市场对互联网行业的未来过于乐观,完全忽视了实际的财务数据和商业模式。媒体的热捧更是推动了投资者的购买热情,投机行为肆意蔓延,使得股市呈现出过度繁荣的景象。 然而,泡沫终究是泡沫,2000 年 3 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达到泡沫的高峰,科技股的估值极度膨胀,市场对科技股的乐观情绪也达到顶点。但仅仅一个月后,泡沫便开始显现裂痕,许多科技公司未能实现盈利,市场对它们的前景开始产生怀疑。从 2000 年 7 月到 2001 年,市场恐慌加剧,科技股大幅下跌,投资者纷纷抛售科技股票,导致股市大幅震荡。2001 - 2002 年,科技股和互联网公司的股价持续下跌,许多互联网公司破产或被收购,市场经历了深度调整和清算。 如今的飞行汽车概念,与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从概念炒作的角度来看,飞行汽车同样被描绘成解决未来交通拥堵的终极方案,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各大企业纷纷发布飞行汽车的研发成果和未来规划,媒体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使得飞行汽车的热度持续攀升。在股价表现上,一些飞行汽车概念股在没有实际业绩支撑的情况下,股价却大幅上涨,严重脱离了公司的基本面。例如长源东谷,在发布飞行汽车相关公告后,股价短期内大幅波动,这种波动与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并不相符,明显是受到了概念炒作的影响。 大量资本的涌入也是两者的相似点之一。当前,众多企业和资本纷纷布局飞行汽车领域,试图在这个新兴市场中抢占先机。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过 300 家企业投身于 eVTOL 机型研发,其中不乏空客、波音等航空业巨头,以及吉利、丰田、小鹏等汽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然而,与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一样,大量资本的涌入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技术突破和商业成功。在技术尚未成熟、市场需求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过度的资本投入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泡沫化。 飞行汽车概念的兴起,与当年互联网泡沫有着相似的发展轨迹和特征。这警示我们,在面对新兴概念和投资机会时,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被过度的乐观情绪和概念炒作所迷惑,要充分关注技术的实际进展和企业的基本面,避免重蹈互联网泡沫的覆辙。 热潮下的冷思考飞行汽车的发展,无疑是科技进步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人们对未来出行方式的美好憧憬,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飞行汽车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航空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多领域的融合与发展,这对于整个科技产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当前飞行汽车概念的火爆,也让我们不得不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在资本的狂热追逐下,飞行汽车概念似乎已经脱离了技术发展的实际进程,成为了一种炒作的工具。一些企业在技术尚未成熟、市场需求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就急于通过发布飞行汽车相关消息来吸引资本关注,抬高股价,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我们必须认识到,飞行汽车要真正实现商业化和普及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的突破、适航认证的完善、空域管理的优化等问题,都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源投入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高飞行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仅仅依靠概念炒作来获取短期利益。投资者也应该保持理性,不要被过度的乐观情绪所左右,要充分了解飞行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飞行汽车虽前景广阔,但当下需警惕过度概念化风险。只有回归技术发展本身,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飞行汽车真正从概念走向现实,为人们的出行带来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