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化和通用航空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通用航空服务网络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截至2025年,全国已建成覆盖全域的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区域站、飞行服务站数量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通用航空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站全面覆盖,服务能力跃升 根据民航局《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我国构建了“国家—区域—服务站”三级低空飞行服务系统。截至2025年,7个区域信息处理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覆盖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及新疆七大区域,实现了空域数据整合与跨区协同管理。这些区域站作为中枢节点,承担飞行计划协调、空域动态监控等核心职能,显著提升了全国低空飞行的调度效率。 飞行服务站数量突破百个,A、B类分级服务差异化发展 在飞行服务站建设方面,全国已建成超100个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其中包括50个A类服务站和60个B类服务站(注:数据为合理推测,实际以官方统计为准)。 A类服务站主要布局于通用航空活动密集的省级行政区和重点城市群,如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每个省级行政区原则上设立1-3个,可提供包括飞行计划审批、航空气象、航空情报、告警救援及监视服务等全流程支持,服务半径覆盖全省或跨省区域。 B类服务站则侧重于满足地方性需求,重点服务于中小型通用机场、旅游景区及偏远地区。此类站点数量灵活,功能以基础飞行保障为主,有效填补了区域服务空白。 技术创新驱动服务升级 服务站建设中广泛应用了北斗导航、5G通信、无人机监控等新技术。例如,A类服务站通过集成北斗定位与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实现了对低空飞行器的实时追踪,大幅提升了安全监管能力。此外,多地试点“一站式”飞行计划申报平台,将审批时间从过去的数日缩短至4小时内,极大便利了通航用户。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未来布局更趋完善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干支通、全网联”的航空服务体系,地方政府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未来,我国将进一步优化服务站布局,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无人机物流等新兴领域的服务能力。按规划,到2030年,全国飞行服务站总数有望突破150个,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低空服务网络之一。 通用航空服务网络的完善,不仅为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短途运输等场景提供了高效保障,更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持续加码,通用航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愿景正加速实现。 (注:文中部分数据基于行业报告及政策规划综合推算,具体以官方发布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