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使命——2007军演”在俄罗斯举行,中国自研的“飞豹”战机首次异域扬威,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该机经历30年艰辛研制,总算修成正果。 中国近年来不断推出新型武器,当2007年夏天在俄罗斯举行中俄及上海合作组织其它国家的联合军演时,国际上许多人猜测中方会派“新明星”歼10战斗机出场,然而亮相的却是经过改进的新“飞豹”(FBC-1A型)歼击轰炸机。此次在俄罗斯展示的“飞豹”A型,从表面看同过去相比就有重大改进,据称其性能更有质的提升,体现了中国战机的研制经过艰难徘徊和探索后终于迈入了国际先进水平。 坚持自研改进获新生 20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装备的战斗机、轰炸机全是50年代和60年代初苏联提供的机型的仿制品,自研的作战飞机只有南昌飞机制造厂生产的强-5,也是根据对地攻击要求对米格-19所做的改型设计。1974年初的西沙之战虽然获胜,却暴露了缺乏海军航空兵空中支援的严重弱点。当时中国的海空军航空部队装备的歼击机、强击机作战半径只有400公里左右,又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5航程较远却过于老旧。在海军提出研制能远程作战的新型攻击机的呼吁后,国防科研部门几经论证,1977年新歼轰机的项目得以正式上马。 改革开放启动时的中国航空业,技术水平至少落后于西方20年,并缺乏追赶的人才和设备,因此军委领导一度考虑歼轰机这一难度很大的项目能够和英国或法国联合研制。1979年中方派员考察谈判时,对方提出的合作条件却很苛刻,在不提供核心技术的条件下还要价21亿人民币(当时合13亿美元)。同年全国财政收入刚逾千亿元,所拨全部国防科研经费不过几十亿,一个机型投入这么多钱根本无法承受,于是对歼轰机还是决定立足自研,进度却不得不放缓。1982年 11月,歼轰-7计划再次全面启动,并于翌年4月被邓小平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由陈一坚担任总设计师。 当时,“飞豹”的研制经费只相当于1亿美元,同西方国家研制一个机型至少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不可同日而语。限于条件,许多试验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处理大量数据,绘图过程完全依赖手工,不免拖长了时间。1988年12月14日,该机首飞成功,空军却认为此机型在国际上已经落后,于1992年表态将不予采购,只剩下海军航空兵独立支撑。90年代后期中国引进了俄罗斯苏-30战斗机,该型机除具备苏-27的空中格斗性能外,还有良好的对地攻击和较大的载弹量,许多人认为其完全可以替代“飞豹”。不过海军航空兵考虑到苏-30价格太高不能大量采购,另外中国必须推出自己研制的歼轰机而不能完全走外购之路,终于把这一项目坚持完成。 1998年末举行珠海航展时,FBC-1型“飞豹”作为中国自行研制的双座、双发、多用途、全天候的新型超音速歼击轰炸机首次亮相,在国内外航空界一时引来轰动效应。 “飞豹”亮相并于1999年服役后,成为中国惟一国产的能够飞到南沙完成攻击轰炸任务而返航的飞机,并且中途不用加油。不过它出世后引来国内专家不少非议,认为其设计思想和技术水准还停留在70年代,发动机国产化又无保障,真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进入新世纪后,航空工业部门得到了国家较大的资金投入,加上追踪世界新潮取得了重大科技进步,得以对“飞豹”进行了全新改进,于2005年又推出A 型。该型机除海军认可外,终于也被空军接受。2007年8月空军批量装备的“飞豹”A型歼轰机飞到俄罗斯参加军演,性能被认为强于西欧和俄罗斯80年代研制的“狂风”和苏-24攻击机,具备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特点,可成为实施千公里外远程打击的空中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