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北斗三号的设计师林宝军在节目中曾透露道,我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要花费900万元的航天零件,在美国却只需要几百块钱。 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显然可想美国目前发射火箭比我们要省钱得多,这在竞争中无疑是对中国不利的。 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我国在航天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大的成果,甚至一些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是在成本节约方面,我们相对美国这个经验丰富的航天大国,肯定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国未来又该如何继续发展布局? 900万和几百块的差距!1970年4月24日,我国向太空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 从1958年我们宣布要搞人造卫星到我国卫星中携带的《东方红》乐曲在太空中响起,光是这个开端,我们就走了12年。 而美国早就在1958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就在我们宣布要开始进军航天事业的20世纪五十年年代。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航天英雄杨利伟载入太空,宣告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结束。美国早在1962年,已经由宇航员格林乘坐“友谊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在5小时内绕着地球飞了3圈。 当我们在努力发射人造卫星的时候,美国已经开始计划将人类送入太空,这中间整整有了40多年的距离,是我们无法跨越的时间鸿沟,中国900万的航天零件,美国只要几百元,就是这种鸿沟的体现之一。 难以跨越的时间和金钱美国积攒实力的同期,我们填饱肚子都有困难。在苏美冷战时期,美国在航天航空领域为了和当时的苏联竞争,是不计资金成本和人才成本的投入,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 航天领域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兽,花费的单位都是亿来计算的。美国每年在航天领域会投入巨额的经费,支持自己的NASA机构的航天技术研发和航天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NASA因为有巨额的试验资金,它们可以不断的研发新的技术,开发最新的航天产品,以促进本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国就目前来说,研发的资金肯定是比不上美国的,我们的研发资金大概只有20多亿美元,也就是美国研发预算的十分之一。其实不是我们的金额不够高,而是美国的资金投入实在是太可怕了。 要知道,航天领域的根本就是烧钱,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才能有所成果。 面对时间和资金的鸿沟,我们要在短短时间内跨越过去甚至是赶超美国发展几十年的成就,哪里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 研发和制造实力的区别研发实力的强大,让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在实力上也拥有了绝对的领先地位。虽然美国的底层制造业空心化现象严重,但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美国还是强于我国的。 美国的研发实力催生了先进的制造设备,可以让美国在制造航天零部件的时候,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先进的设备让制造业的成本大大缩短,效率提高。 美国的航天领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造材料的供应链体系,相关零部件的市场发展已经很成熟,他们可以最大程度地缩减成本,同时还制造出高质量的航天零部件。 虽然“中国制造”已经是世界的共识,但是我国的制造业实际上拥有的优势,更多的是规模上的优势,而不是技术上的优势。这意味着我们在航天领域不管是研发还是制造零部件的产业链上,都要花费更高的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 而且这些年虽然我们的航空航天领域成果不断,但是基本上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结果,因为我们在相关技术上一直是被“卡脖子”的。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拥有比我们先进的技术,但是他们为了各种目的,并不愿意和我们合作,甚至直接是技术封锁。 在一些关键的航天零部件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直接申请相关的专利,也拒绝卖给我们。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投入必须的资金和人力,自己研发和设计制造,相当于人家已经走完的路,我们必须从图纸开始,再走一遍。 所以其实航天零部件的900万并不仅仅是零部件的生产成本,它的背后还有我们自主研发成本的累积。在高端制造业的研发和制造水平上,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的航空航天事业,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和美国也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 商业化代表人:马斯克要说美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最近在全球吸金不断,舆论爆火的应该就是马斯克的spaceX公司了。 2002年,已经身价数亿的马斯克为了实现自己的太空探索梦想,决定创办一家私人的商业航天公司,也就是spaceX,用于卫星的发射和星链发射等航天器的设计、测试和制造。马斯克的SpaceX公司现在还会承接火箭发射项目。 SpaceX公司和我国的航天事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完全是一家商业化的个人公司,SpaceX背后大笔资金的投入,都是来自马斯克的资金。在最初的发展中,马斯克曾经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美国的航天局却给予了马斯克20亿的资金援助。 在2006年,SpaceX和美国的航天局签订了商业合作的合约,SpaceX公司除了自己本身的商业化经营和盈利之外,还需要负责一定的政府项目,进行必要的合作。 为什么美国愿意给予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商业化的帮助? 虽然美国的航天事业在冷战期间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在航天领域的科研上失去了强大的竞争对手,美国自己也不愿意再花费昂贵的资金成本去支持航天工程的研发。 但是航天事业是必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美国必须寻找其他的办法和出路,它选择了大力支持航空航天的商业化发展。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国内的有实力企业,促进它们对航天的研发,卫星和空间系统的发射,让这些企业参与到全球的市场中,实现创新和市场化。 航天商业化是布局关键和15世纪开始的“谁占领大海,谁就站在世界顶端”的航海时代不同,现在的世界,是谁掌握了太空,谁就掌握了未来。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航天事业并取得突出的成就,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支持和必要的航天技术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成为了普遍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想进一步创新发展,掌握先机,将航天事业商业化,抢夺航天领域的市场成为了夺取胜利的关键。 就像建立SpaceX公司的马斯克的一系列操作,虽然很多人质疑他是不是“太闲”,但是马斯克取得了非常多的支持,因为他是正确的。就算是航天领域,也必须最先抢占市场,才能占据优势的地位,吃到第一口的蛋糕,甚至占据最大块的蛋糕。 马斯克作为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创始人,他无疑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在他的眼中,航天领域也是可以做到低成本和高回收高利用率的。在SpaceX公司的火箭制造过程中,马斯克将低成本产业化做到最大程度。他会选择采用价格低廉的芯片,而不是追求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而我们目前的航天研究,所使用的芯片都是航天级别的标准,芯片有着极高的稳定性和出色的抗干扰能力,不过代价是价格昂贵。 航天事业的发展虽然是本着为人类发展的目的,但是对国家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项福利事业。我们付出的那么多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不能仅仅是“捂在手上”的成果和巨大成本“打出”的水漂,还需要让它市场的价值。 航天技术的技术化已经是遍地开花,但是航天事业的商业化运作却是新鲜的血液,是航天事业的更多可能性。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航天事业的商业化不但可以让国家“回本”,还可以在产品的创新,研发制造成本的降低等方面,有更好的良性循环和良好发展。 美国的航天事业已经有了强悍的实力,但是它还在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寻找新的创新动力。如果我们目光放远,我们就必须推动航天的商业化进程,拓宽市场和创新,在未知但有无限可能的太空领域取得一席之地。 虽然这个过程艰难,但是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你觉得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会如何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