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空向普通人打开,我们如何接住托天富贵又托住饭碗? 近期看到一则新闻“正式启动!低空经济,大消息!”(证券时报 2025-2-14及相关网络新闻):中国低空经济联盟2月14日召开“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项目论证会,并正式启动该项目。据介绍,该项目旨在尽快实现全国各地低空交通网络指挥平台和地面若干飞行服务设施标准统一,形成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为各地低空交通网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不由自主为国家统筹规划叫好,这也是大势所趋。但是作为一名基层普通人,不由的有代入感,我是普通老百姓,对我有啥影响,我改咋办? 一、“飞入寻常百姓家”,低空经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清晨,无人机载着热气腾腾的早餐精准降落在阳台;偏远山村的救命药由空中物流2小时送达;暴雨中,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避开拥堵将孕妇直送医院......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勾勒的未来图景。 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突破8500亿元,到2026年或将迈入“万亿俱乐部”。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意味着更高效的物流、更普惠的急救、更低碳的通勤。一位山区小学教师说:“以前送教材要翻三座山,现在无人机10分钟就能到,这是科技的温度。” 二、“天上飞”的便利背后,那些“地上跑”的人怎么办? 1. 外卖骑手老张的焦虑:无人机送餐了,我的电动车往哪骑? 深夜的街头,48岁的外卖员老张望着手机里“低空配送试点”的新闻,默默点了根烟。他算了一笔账:现在每单跑3公里赚5元,若无人机批量上岗,平台每单成本可能降至1元。“我们这些初中毕业、只会骑车的人,还能往哪里转?” 数据显示,我国即时配送从业者超1300万人,其中35岁以上占比超六成。当低空物流网络铺开,这些依赖体力与经验的劳动者,可能面临“技术性失业”。一位快递站站长坦言:“系统能调度无人机绕开气流,但调度不了中年人的房贷。” 2. 货运司机李师傅的困惑:空中货车来了,我们的方向盘往哪转? 在城际干道跑了15年货车的李师傅,最近总盯着天空发呆。他听说某物流巨头已测试载重500公斤的货运无人机,“这要是普及了,我们这些‘老把式’咋办?”据统计,全国公路货运从业人员超1800万,平均年龄42岁,超七成仅有初中以下学历。当低空货运切割市场蛋糕,这群“车轮上的家庭顶梁柱”急需转型通道。 三、技术向前飞奔,如何不让普通人“掉队”? 1. 转型不是“断崖”,而是“缓坡” 在深圳某无人机操作培训基地,42岁的前快递员王强正学习航线规划。他说:“考证三个月,工资涨了2000块,但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当前,全国低空经济相关岗位缺口超百万,但针对传统从业者的定向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专家建议:应设立“低空经济转岗基金”,开发“无人机协管员”“空中物流调度员”等过渡性岗位,让转型有缓冲带。 2. 共享红利不能只靠“市场的手” 某外卖平台推出的“人机协同配送”试点中,骑手负责社区内“最后100米”,无人机承担跨区运输,使人均日接单量提升30%。这启示我们:新技术不必然取代旧岗位,而是重构分工。政府需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升级与就业保障”联动机制,避免“效率提升,民生失速”。 3. 给“被折叠的青春”多一份尊重 在杭州某城中村,一群骑手自发组建“低空经济观察小组”,用短视频记录行业变革。“我们不怕学习新技术,但需要时间。”这种朴素的呼声提醒社会:在制定行业标准时,应预留“技能迭代窗口期”;在计算企业成本时,不能忽略“人力资本折旧”。 写在最后:低空经济的考卷,要答好“民生附加题” 当我们仰望无人机划过的天际线时,不能忘记那些还在为明天奔波的地面身影。低空经济这张考卷,技术突破是必答题,民生保障才是附加题——而恰恰是附加题的完成度,决定着我们能否交出一份有温度的发展答卷。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希望未来的天空,既有无人机的高效轨迹,也有普通人向上攀登的阶梯。”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多些“地面视角”,科技企业多些“人文温度”,而我们每个人,都该成为这场变革的见证者、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毕竟,真正的进步,从不让任何一群人成为“沉默的成本”。 |